寒假回老家这些天,真是stay full, stay foolish了。
这些年,老家的变化还是大,主要是物质方面,又主要体现在房子上。由于最主要的面子问题和攀比意识,许多家都修起了新房,独栋的,两到三层。从以前低矮的土墙茅草屋(我小时候都还存在),到土墙青瓦屋,到砖墙平房,到砖墙楼房,居住环境确实改善多了,原来在城市才有的地砖、沙发、大床、热水器、天燃气、自来水、饮水机、抽水马桶、宽带电脑等等都可以享受到。
修房基本靠出外打工挣的钱,仅凭微薄的几分土地,一年到头再辛苦也收入不了多少。新房越来越多,地就越来越少,许多家撇下旧屋脊另起新房的考虑是今后如果有政府企业征地,可以得到更多面积的赔偿。这样发展下去,估计种地的都要买菜吃了。土地缺乏,人力也将缺乏,现在的年轻一代很少有愿意待在农村种地的了。
平时还待在家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教育和养老也是个问题,尽管现在义务教育免费,农村也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因为这不仅是物质、经济的问题,更是文化、精神的问题。这么多年,物质有了较大改善,但精神文化方面似乎总是一如从前、停滞不前的。那种环境里,除了打牌似乎还真找不到其它事做了,再对电视节目也无聊厌倦,就只好天黑就睡觉了。外界对穷乡僻壤输入的只有物质,单纯是物质刺激难免造成发展失衡,人们对许多事情的评判标准都很简单朴素,就是能找多少钱,值多少钱,钱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可视的价值体现。
各种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改变很难,是个深远的过程,只能靠教育一代代更新。但待在那种环境里的小孩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很有限,基本只有学校的书本知识,中国的教育资源又倒置严重,在人心智成长最重要的小学、中学阶段往往师资最差,使很多人丧失学习兴趣,到了大学都已经改不过来了,何况很多人坚持不到大学,再何况就算拼命保持进了个一般大学又怎样。对处于低层的乡村中小学,资源就更不用说了,小孩们从课本教育能吸收到的也普遍少得可怜。课外教育?在一个缺乏书籍、周围人都不读书的环境,有多少小孩会自发拿起书阅读?兴趣和热爱无从培养,坚持也没有必要了。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外界约束施压的情况下,再无内心“乐”的驱动,谁会逆行去“苦”做功呢。
以上都是一堆观察和描述,也是为啥看了立人乡村图书馆【http://www.xctsg.org/】和它的创建故事后深有感触的原因,这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行动,值得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