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院长的课上,讲到原子核的液滴模型,他顺举一例,给我们展示了物理思维多么具有价值。
话还得从我们入学那一年说起。当时正是非典肆略横行之际,全国上下无不谈之色变,特别是在重灾区的京城,大家都盼望早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每天都在急切关心这飞来横祸到底何时才能结束。但是,谁也无法说清。就连北京市长、卫生部长等都在电视上公开发表令人泄气的讲话:“非典这事谁都说不准,谁去做预测,都是一种赌博行为!”于是,我们的院长坐不住了:这么多搞科学的人都哪去了?不管什么事都不可能这么邪乎,总得有规律吧。于是,决心利用自己擅长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给这件事一个说法。
首先,他利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思想,对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其本质规律。非典传播的特点和核内粒子的相互作用具有类似性,可看成短程作用力,因此传播的速度和发病人数有关,而和所处的社区大小无关,这就是非典在小村子和大城市传播速度差不多的原因。其次,对非典的发病期权做个估计。依据这两条就可以建立一个非典发病与传播的模型。然后将模型定量化。再根据收集到的广东、香港的发病数据,将模型里的参数定出来。这样,便可用它来分析北京的情况。通过计算、拟合,该模型得出北京前段时间发布的数据不可靠的结论,并预言如果北京政府采取香港那样的控制措施,非典将于七月初基本结束。果然,北京在换了市长之后公布的数据和模型得出的结论符合得很好,并且,由于北京采取了比香港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非典疫情在六月份就提前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不久被解除。
这个工作是在五月初做的,当时,院长带领一位老师和一位本科生在物理楼的一个小屋子里,两天就弄出来了,发到北大的网上,虽然点击率很高,但因为不是官方公布的消息,所以都没有人信。市里面的答复是没看过这样的理论,建议院长看看经济学模型之类的书,并推荐了一本(院长悄悄的说从不念那么厚的没用的书,呵呵)。当后来结果得到证实的时候,大家都跑来问院长当初怎么那么神奇,还有那么多数据哪来的。院长笑呵呵的回答:数据都是电视上公布的啊,怎么事发时都没人收集呢…并暗自得意:本人算是当时收集非典数据最全的人了。
这个闲暇时“不务正业”的工作写成了论文,5月8日就发表在了国内的一本物理杂志上。当时都没人理会,现在却成了人们学习如何建立物理模型的经典案例了。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