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傅斯年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岳南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一看副标题和推荐人物就知是赚噱头,一本欲谋求畅销的不严肃读物。受不了的是作者在文中的某些用语和扬抑,妄自猜忌,甚至轻薄,不严谨不专业,所以不能认真对待。上豆瓣一看,果然骂声一片。             

不过如豆瓣上一篇文章所评“外行人說內行事,像傳記卻是八卦”。除却以上不爽之外,把它当作一部快速消遣的八卦书来看倒还可以。作者从民国众多重要知识分子的前后三代开始寻找联系,整理出了一份复杂的关系图谱,网罗众多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字,让你频频惊叹原来他们都这么有关联和背景啊,看来作者还是花了不少功夫搜集整理资料的。               

众多八卦看过也就淡忘得差不多了,现在常令我记起的是书的尾声部分。1949常凯申后撤台湾,北清校长皆离大陆,傅追随常到台,把五四时期北大的自由精神带到台大,拼命捍卫大学学术自由,拒绝GMD三民主义和党化教育入校,开创一代之风。因殚精竭虑,超劳过度,仅一年之后就突然倒下于会场。           

而陈寅恪留守大陆,任教岭南大学。后来清华邀其回校,中科院邀任历史所所长,他1953年在《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遂不能就任。想起清华园里1929年陈寅恪撰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上书:“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再想起此时赤色的校园,恐怕陈先生就是再想念也是断然不会回去了的吧。1969年在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中于广州含恨而去。         

方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为人治学理念,是需要用一生的生命去实践和坚守的。这才是两位大师之为真正大师的原因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