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廷根外无生活

在这个与我无关的节日里,第三次读完了希尔伯特传,尾声赫然发现这位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正好逝世于73年前的今天!

十年前量子力学课上,田光善老师介绍了这本书,还在黑板上写下Constance Reid著,于是去图书馆借了来读,算是我正式阅读的第一本科学家传记,从此兴趣大增,直至今日。这本书带给我的美好印象,可能也对我后来选择继续读研和搞学术起了不小的作用。

当时读后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希尔伯特和闵可夫斯基以及赫维茨在柯尼斯堡时期,每天下午四时准时去散步,同时谈论数学,系统地勘察数学王国的每一个领域。当然,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刻在哥廷根市政厅的名言:Extra Göttingen non est vita. 即:哥廷根外无生活。

书中描绘的该是怎样美好的一个世外桃源啊。不仅如此,在我往后读到的许多大人物传记中,哥廷根这个地方以及那段让人心驰神往的黄金岁月,再三反复地出现。聚似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大批科学史上光辉熠熠的名字都曾在哥廷根这个小镇交汇,不仅代表了德国科学的高峰,也点燃了之后美国科学的火种。而他们的到来差不多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希尔伯特的伟大感召力。说希特勒上台前的近半个世纪,哥廷根是整个科学世界的中心,问题不大。

没想到十年之后会来德国工作学习。去哥廷根朝圣当然就成了必须完成的心愿。于是去年一个周末去到这个小镇住了两天,静心感受它的传统和活力,思索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地方这么富于魅力。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市中心的露天啤酒馆和商店熙熙攘攘,拥有城市生活的便利;只需十几分钟步行,又可来到景色秀致的城郊,这里有大学和希尔伯特当年生活的住宅区。而这周围,随便就能找到几十位诺奖故居,名字及住宿年限都刻在外墙上。让人感动的还有,战后海森堡选择哥廷根建立马普物理所,重建德国科学,后来搬至慕尼黑。马克思·波恩作为犹太人避难至苏格兰爱丁堡,在那里工作至退休后,依然选择回到哥廷根,在附近的小镇度过了自己余年的时光。理查德·科朗,在暮年之际,在纽约大学自己建立的美国应用数学重镇科朗数学研究所,对哥廷根念念不忘,“对,对,这儿就是哥廷根,哥廷根就在这儿。”赫尔曼·外尔,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回想哥廷根:“我非常幸运,因为我是在最美好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那是,希尔伯特和闵可夫斯基都在他们的全盛时期…我相信,他们两位对整整一代学生所产生的如此强大和神奇的影响,在数学史上是罕见的。这是一段美妙而短暂的时光。今天,没有一事一地能拿来与之进行哪怕只是粗略的比较…”

在哥廷根全城走了两天,自然环境自是不错,但在我对德国城市和生活氛围有了一定体验后,我不敢说哥廷根就比海德堡甚至明斯特独特胜出多少,所以我越来越倾向于它磁石般强大的向心力来自于伟大的人伟大的精神,而非得天独厚的地理。所以,希尔伯特对于哥廷根的凝聚和塑造功不可没。

另外讽刺的是,希尔伯特的故乡,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也是康德、哥德巴赫、基尔霍夫、闵可夫斯基、索末菲等巨匠的故乡,如今却成了俄罗斯的一块飞地,说着俄语,改名叫了加里宁格勒。

希尔伯特的个性,部分反映在了铭刻在他墓碑上的两行字中:

Wir müssen wissen (我们必须知道)

Wir werden wissen (我们必将知道)

遗憾的是上次竟没有想起要去看看。看来真的要再去一次。

《哥廷根外无生活》有3个想法

  1. 在读这本传记时看到这篇文章,像是有时差一样:p

    1. 这还真是我来德国之前就最想去看的欧洲城市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