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记今晚园林课

《林泉高致·山水训》中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试举一例:在树木繁茂之季(比如现在),站在大讲堂前的广场上看太平洋数码楼,唯见其尖顶浮于树木绿冠之上,顶盖以下皆遮,不知其高也。常给我造成“危楼高百尺,恐惊天上人”之感,每过必驻足或侧面凝视半响。

再者,未来燕园之前,听得园内有一塔,直觉认为塔与山相伴,塔大多耸立山顶;看照片,取景角度都是绿树簇拥之中高高冒出一个塔尖。于是不禁幻想未名湖该是怎样一片林地:校园内有一湖不足奇,湖边还有一山可真够牛。后来到了塔跟前,“尽出则不高也”。

此门名为园林赏析课,却并无多少图片,不作导游带领参观之法,几乎全部假以文字、典籍,然特色正在于此,文字实则图景;

正如物理课上所做几乎都是数学,然所做之数学尽皆物理。

清楚记得第一次听此授课方式时,虽觉说文解字亦大有乐趣,时有新意,并自成逻辑体系,但不免困惑:此番古文新读究和园林有多少相关?

最后三堂课,董老师开始结合自己盖的建筑及其它实例来讲解,才开始惊叹:天哪,原来之前整天琢磨的晦涩古文竟有如此神奇魔法,现实中的那些园林构建布局完全就是从那些文字“翻译”成为图景实物的!顿有豁然贯通之感,简直妙不可言。

助教(张)戏称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许;但书中自有黄金屋,没准儿,他们中心的师兄姐一个比一个穷。说这番话时,语气中似有得意之感。

看着他醉心学术的脑袋,我想这样的追求我们称之理想主义,而在这里似乎不乏其人,这才是这片土地最可贵的地方。那种状态好熟悉,突然想起: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大概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投身的领域,所谓兴趣之所在,所谓安身立命之所在,才能不为浮云蔽眼吧。

董老师说没有比当老师更理想的职业了。

大概是因为文人之理想,莫过于很精辟的那句“既能宁静独处,又能天天与人交往”。

没错,但宁静之地易得,两者兼具则难。那处于何处?隐于市?隐于野?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周作人也说过给自己造一座“临街的塔”。这也符合那两个条件,似乎在哪并不重要,寻常市井也可遂此心愿。但若处市井之中塔楼之上,虽可以有定心躲进高楼成一统,又能揽阅世上繁华,但终究会有“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的落寞与心灵孤寂。看来交往还得择“谈笑有鸿儒”之地。

照此标准,燕南或朗润两园应是再理想不过了。进则可居庙堂之高,退则可处江湖之远,是进亦喜退亦喜,此乐何极?即使居住不成,能在此地为学为师,亦是最美之事。这样想来,再回到董老师那句话,理所当然。

晚了,还没完,先打住。明天五一,祝大家都愉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